粮食增产就是农民增收!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

时间: 2023-11-26 来源:认证检测

  在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再次提出当年粮食产量目标仍要在1.3万亿斤以上,实际上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已达到1.37万亿斤,此前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“18连丰”。为什么2022年还要把目标制定在1.3万亿斤?这个产量对中国粮食安全意味着什么?

  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解释说,1.3万亿斤是确保中国口粮安全的底线。“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,经不起粮食的波动,粮食必须绝对安全,少一点也不行。”

  近几年来,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增收,年产量一直在1.3万亿斤以上,2021年实现1.37万亿斤产量。之所以强调1.3万亿斤,是因为这是一个我们一定要守住的底线。

  今年依然将目标定为1.3万亿斤以上,这是中国口粮安全的底线。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没有提出更高的指标,既考虑粮食需要,也考虑农业生产现状。只要实现这个目标,就能确保口粮安全。

  无论是在之前的一号文件,还是人代会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都着重提到了粮食安全。到2021年,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连年丰收,在此基础上,我们依旧需要强调粮食安全。

  首先,这是出于国际形势的考虑,因为我国粮食对外依赖度还有不小的比例,比如对大豆、油料进口的依赖,对饲料粮的依赖,以及对禽畜、蔬菜种子的依赖等等。

  国际形势具有不确定性,像最近的俄乌战争如果持续,会极度影响全球粮食价格,甚至影响到粮食的供给。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,经不起粮食的波动,少一点粮食也不行,在这方面要绝对安全。有人说我们就少5%,少1%也不行!少是啥意思?少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有人吃不上饭。

  这些年来,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,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: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,自己的饭碗里要装中国人自己的粮,因为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,不能指望任何国家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。

  另外一个背景就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,冲击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,疫情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,也影响到农业的生产。之前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,多个国家宣布粮食不再出口。从这点上考虑,我们一定要格外的重视粮食生产,确保粮食自给。

  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,疫情防控的需要,以及依然存在的卡脖子技术等,都要求中国必须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突出位置。

  现如今,中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。在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,粮食作物做到了丰年有余。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自己养活自己。在作物育种、耕地保护、栽培技术方面,很多均处于国际水平,有些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,比如小麦育种、玉米育种、杂交水稻等,都有一系列成果。

  但必须看到,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油料、肉、蛋、奶的需求也慢慢变得多,而这些东西都需要消耗粮食来转化。所以,为满足日渐增长的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,我们一定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,慢慢地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性。

  今年“一号文件”特别强调了18亿亩红线的保护。这些年耕地保护存在一些问题,突出表现在占用了大量粮田、肥沃的耕地,搞房地产、大工厂、大公园、大马路、大开发区,致使优质农田数量减少。为满足中央对耕地总量的要求,一些地方让基本农田“上山”“下滩”,把本来不适合种粮耕地的土地“调包”,这样的偷梁换柱,实际上使农田数量打了折扣。

  如何保护耕地?中央提出来要用“长牙齿”的硬措施,确定基本农田到地块,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调规。基本农田主要种粮食,高标准农田全部种粮食。而且要层层签订责任书,党政同责,一票否决,终身追责。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亿亩高标准农田,最终要建成12亿亩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。

  要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,粮食安全一靠政策,二靠技术,特别是种业发展十分重要,被称为农业的“芯片”。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补短板,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。要有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,这样才可以不受制于人。种业受制于人很麻烦,一旦被断种,会带来灾难性后果。在粮食、肉鸡育种方面,我们已获得了巨大突破,相信用不了多久,卡脖子技术问题会得到解决。

  耕地数量的保护通过压实责任能够获得解决,但是耕地质量的保护却要依靠农民。中国农民种地越种越肥沃,得益于中国种养结合的农业智慧,得益于老百姓用地养地的可持续理念。中国老百姓很早就发明了轮作、休耕,发明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有机循环,秸秆还田,用秸秆做饲料,禽畜排泄物作有机肥,又回到了田间。这样的智慧,全世界都在向我们学习。但是由于错误的发展理念,由于缺少对优秀文化的理解,一些地方消灭或削弱了这种循环,使农业上了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。

  有人说土地越种越瘦,其实包含两层含义:一是可耕作层的肥沃的土壤越来越薄,黑土地原来有50厘米左右厚,由于水土流失,现在变得只有20厘米、30厘米厚了。另一层含义是有机质含量在下降。一位土地专家说,10年以前,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是12%以上,现在只有3%了,需要大量使用化肥、农药,再过几年黑土地可能就毁坏殆尽。所以国家很看重黑土地的保护。今年政府要实施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,就是要保护黑土地,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永续利用的土地。

  那么,谁来保护耕地,除了政府的责任,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。常言道,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,农民是土地的保护神,只有强化土地和农民的关系,培养农民对土地的感情,赋予农民对保护耕地的责任,农民才能自觉保护耕地,除了农民,谁都保护不了耕地,因为农民是土地的使用者。我们大家都认为必须沿着家庭经营的路径,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。家庭农场有很多好处,以农民为主体,继承了农户经营的全部优点,是高素质农民的有效载体,也是农业后继者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。

  家庭农场规模可大可小,适应性十分广泛,可以是适度规模农场,也可以是“小微农场”;可以容纳任何科学技术的运用;能轻松实现就地就近充分就业,农民不离开家乡,便于照料老人和儿童;可以有效激发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对合作组织的需求,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微观动力。

  此外,家庭农场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农民珍惜土地的感情,激发人们保护、爱惜耕地的热情和动力。“农民是土地的保护神”,只有在家庭农场的环境下最容易实现。无论是藏粮于地,还是藏粮于技,家庭农场都是最有效的实现路径。

  有人说,现在的农民不爱惜土地了,那是因为没有很好贯彻中央长久不变的政策,不断折腾土地的结果。如果农民不爱惜土地了,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。这些年有些地方不断折腾农民的土地,给农民灌输土地是国家的,不是农民的,想收回来就收回的观念,还宣传一些把土地收回集体的典型,这些乱象严重破坏了农民对土地关系的认知,使农民失去了保护耕地的热情和信心。

  在今年的“一号文件”中和“两会”上,都提出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,让农民种粮有合理的收益。还要继续稳定实施农资补贴、农机补贴,适当提高粮食价格,让种粮农民的收益能获得保障。

  只有农民们的收益得到了保障,才会有人愿意种地,国家粮食安全才能获得保障。中央在这点上讲得很清楚。如何缓解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,要找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,要做到粮食增产就是农民增收,而不是增产不增收,更不是谷贱伤农。通过政府支持,收入保险,价格保障等一系列措施,维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,不让老实人吃亏。通过发展特色农业、融合农业,鼓励发展农家乐、乡村旅游等,提升农民的收入。

  理论和实践早已证明,只有农民是最适合经营农业的,没有高素质的农民,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,不可能有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。高素质农民的培育环境,最关键的不是给他们知识和技术,而是要让他们对土地投入有长远预期,不能一年一折腾,五年一折腾。不折腾农民土地,是激活农民对土地、对农业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重要条件,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政策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