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聚氰胺疑似重上百姓餐桌哪些知名食品品牌涉案?这事绝不能稀里糊涂蒙混过关

时间: 2023-12-14 来源:超级刨花板

      今天,无意间,我看到前同事于平发表的文章《事情反转了?》。文章说,这几天,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在网络流传。消息称,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(FDA)发布的2023年7-9月份拒绝进口产品信息数据显示,2023年7-9月份我国共有361批次产品被美国FDA拒绝进口,其中遭拒绝进口的食品有98批次。而三季度我国食品遭拒绝进口原因排前三位的分别为:不安全的动物新药;全部或部分含有污秽或其它不适于食用的物质:三聚氰胺。

      于平在文章中说:“说实话,看到这条消息,我有点不敢相信——好家伙!三聚氰胺这个制造大头娃娃的罪魁祸首,这个几乎毁掉中国乳业的元凶,不是消失已经多年了吗,怎会是又卷土重来?”

      随后,他发表这一条消息的源头,是“食品伙伴网”,一家专业的食品网站。而在FDA官网上,也能找到有关信息,通报准确用词是“疑似含有三聚氰胺”,涉事的企业,不乏知名食品品牌。

      于平的文章标题之所以是“事情反转了?”是因为此事发酵后,一位身份为“乳品行业资深观察人员”的微博大V站了出来,称三聚氰胺卷土重来是“造谣”。这位大V解释说:那些被指“疑似含有三聚氰胺”的中国食品,FDA既未检测,也未通报生产公司可以提供检测报告,所以,逻辑上不通。

      我和于平曾经是《新京报》评论部的同事,对三聚氰胺疑似重上百姓餐桌问题,我和他一样高度敏感。毕竟,三聚氰胺可不是什么好东西。它害得几十万婴儿身体各处被损害,因为头骨畸形,而需要忍受疾病的折磨,很多娃娃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,就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
      这些娃娃,都是吃不起进口奶粉的、普通百姓家的娃娃,对那些还活着的娃娃来说,终其一生,都要承受三聚氰胺毒奶粉给他们带来的严重伤害。他们的“大头”,是食品安全的“大辱”。

      因此,当时的“大头娃娃”事件,是中国食品安全史上最严重的事故。“大头娃娃”事件,当年曾引发举国共愤,中国乳业的名声从此一落千丈,至今也未能真正获得国民的完全信任。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、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,于2008年被公开审判,并被判处无期徒刑。

      三聚氰胺是剧毒物质,通常被用作化工原料,对身体有害,不能用于食品加工和食品添加剂,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致癌物清单。当年,这样的剧毒物质,又是如何进入婴幼儿奶粉中的呢?在那个时期,为增加牛奶产量,一些奶农会在牛奶中注水,但这种经过稀释的牛奶,无法通过蛋白质检测,不符合三鹿的收购标准。为了更好的提高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,三聚氰胺成为一些奶农的选择。三鹿集团没有严格管控奶源,导致生产的奶粉成了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。

      今天,如果不是FDA的信息发布,恐怕没人敢想象,居然不仅可能还有人,敢冒被严厉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,往食品里添加三聚氰胺,这些人还很可能是国内知名食品企业的老板。就如于平所说,既然有大V称三聚氰胺卷土重来是“造谣”,“疑似含有三聚氰胺”的中国食品企业,为何没有为自己正名呢?甚至,网络上炮声隆隆,许多人对这一些企业已经公开点名,却不见有人出来澄清呢?

      这些企业之所以不敢出来正名或澄清,按照普通百姓的理解,那就是心中有鬼。普通百姓能这样理解,负责食品安全职责的部门,无论是市场监管,还是食药公安,又该如何理解?要不要将FDA发布的这个信息,作为公开报警信息处理,要不要立即启动零容忍的调查、侦查手段,根据网友点名的情况,一一核查呢?

      网民可以在网络上打口水仗,但监管和执法部门,却不可以真的将其视为口水仗,而必须将其视为捍卫百姓生命安全的硬仗,一查到底,该追究刑责的,就追究刑责,绝不能心慈手软。对制造毒食品者的心慈手软,就是对百姓的心狠手辣。

      更重要的是,如果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部门,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应负的职责,对这一些信息视而不见、见而不管、管而不责,责而不法,一旦导致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,致使公共财产、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,这些部门的人员也将会构成玩忽职守罪,从而被追究刑责。

      因此,即便是对自己的铁饭碗安全起见,这些部门的人员也应该闻风而动,一查到底。何况,泛滥的毒食品,很可能也会进入自己的孩子之口。于公于私,都没理由不立即启动调查,查恶企,安民心。

      (本文根据北京国咨律师事务所首席顾问曹保印【曹说法·重案盘点系列】视频整理)